“杯水之饯”出自《隋书·赵轨传》。据载,赵轨任齐州别驾期间,清正廉明,深受百姓爱戴,离任时,乡亲们含泪相送,说道:“公清如水,请酌一杯水以奉饯。”以一杯清水作别,既表达敬意,也映照其如水般澄澈的为官品格,其中所蕴含的以清为贵、以廉为荣的价值追求,深刻揭示了为政者应当坚守的为民初心。
清廉是为政之本,“杯水之饯”彰显了公私分明的底线意识。为官一任,能否做到清白自持、一尘不染,关键在于是否心存戒惧、行有所止。赵轨离任时不收厚礼,仅受清水一杯,既是对百姓情意的尊重,更是对公权边界的清醒认知。这种“不苟取、不妄受”的自律精神,在历史上始终闪耀光辉。北宋名臣包拯,任职开封府时铁面无私,执法如山,更留下家训:“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他以峻法严规约束亲族,传递的正是对公权的敬畏、对廉洁品格的坚守。正如古代官箴所言:“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唯有划清公私界限,做到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才能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堤坝。
“杯水之饯”所折射的,不仅是官员的个人操守,更是百姓对清正廉洁之人的认可与支持。民心向背,在于为官者是“取”还是“予”,是“扰”还是“安”。唯有常怀敬畏,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才能赢得如“杯水”般清澈深厚的民心支持。
崇俭戒奢,是抵御贪欲侵蚀的重要屏障,也是“杯水之饯”所蕴含的淡泊精神的内在要求。春秋时期,鲁国季文子虽位高权重,却一生俭朴,妻妾不穿丝绸,马匹不食精粮。有人询问原因,他答道:“吾观国人,其父兄之食粗而衣恶者犹多矣,吾是以不敢。人之父兄食粗衣恶,而我美妾与马,无乃非相人者乎!”这种心系百姓、以奢为耻的品格,令人敬仰。司马光在《训俭示康》中指出:“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奢侈享乐往往是腐化堕落的开端,而淡泊俭朴则能涵养正气、抵制诱惑。诸葛亮在《诫子书》中亦言:“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唯有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才能在纷繁诱惑面前不为所动、不失本色。
面对复杂环境和严峻考验,广大党员干部更需从“杯水之饯”中汲取智慧,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要以史为鉴、以廉为镜,做到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将清正廉洁内化为价值追求,外化为实际行动。唯有永葆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才能在新征程上践行党的为民宗旨,不断凝聚起推动国家发展、实现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边静)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7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