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交流
对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几点思考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落实领导干部任期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规定(试行)》,对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工作提出具体要求。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如何在有限的审计时间内抓住自然资源生态主要事项、突出审计重点、聚焦领导责任、客观公正地进行评价,解决好自然资源资产“审什么”“怎么审”“如何评”的问题,是实现审计目标的关键。
一、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审什么”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涉及范围广、系统性强、任务重、时间跨度大,如何有效界定自然资源资产,明确审计内容,需要审计人员在审前摸清所在地方领导干部任期内所在区域自然资源资产实物量和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变化情况,全面掌握领导干部任期内在履行自然资产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方面取得的成效,及时揭示领导干部任期内所在区域资源环境方面的普遍性问题和系统性风险隐患。
(一) 提前谋划,为审计项目顺利开展做好准备。自然资源审计刚刚起步,可以有效利用政策跟踪审计项目平台对被审计地区开展审前调查研究,全面了解掌握有关情况,汲取审计经验,把准审计方向,重视审前培训内容,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学习党中央、国务院有关生态文明的决策部署,明确被审计地区主体功能定位要求和被审计地区的资源禀赋特征,梳理以前的审计成果及整改情况和有关自然资源资产有关部门的检查成果,做到目的明确、有的放矢。
(二)数据先行,坚持加大对非现场数据分析力度。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审计时间紧、任务重,社会关注度高,审计组必须提前采集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水利、林草、农业农村等部门数据,强化大数据审计意识,制定数据分析工作方案,积极运用“总体分析、发现疑点、分散核实、系统研究”大数据审计分析总体思路。坚持向大数据要效率,强化前期对数据比对分析筛选的力度,初步形成数据疑点,现场逐一核查,提高审计效率。
(三)突出重点,深入了解资源环境领域基本情况。审计机关应当充分考虑被审计领导干部所在地区的主体功能定位、自然资源资产禀赋特点、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等,针对不同类别自然资源资产和重要生态环境保护事项,分别确定审计内容,重点紧盯自然资源审计要紧盯各项资源环境领域约束性指标完成情况、生态文明建设与资源环境管理和监督职责履行情况、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情况,以及生态文明建设资金、项目与管理绩效情况等,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开展审计。
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怎么审”
由于我国南北差异大,东西部资源不均,情况千差万别,不论是水源、大气,还是土壤及生态环境,各地没有统一标准,全国也没有统一出台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统一衡量领导干部自然资源履职情况。因此,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要充分考虑当地的实际情况,科学安排审计工作。
(一)科学配置自然资源审计人员。自然资源审计是一项全新的审计内容,要充分整合审计机关人员力量,在编组时注意专业互补,以资源环境类型为主的分工模式,通过设立政策指导组、土地矿产组、森林草原组、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组、数据分析组等,明确职责,提高审计效率。
(二)详细制定审计实施方案。在前期资料收集梳理与数据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审计重点,围绕审计工作方案重点内容,结合调查了解情况,以被审计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履行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情况为主线,制定审计实施方案,做到数据统一、评价统一、结果统一、应用统一,树立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三)科学衡量自然资源责任。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既不能太复杂,增加审计部门和审计对象的负担,也不能一刀切,用一把尺子衡量不同的区域、部门。具体实施审计项目时,要做好审问题与评履责、审后果与评原因、审个案与评总体“三个结合”,积极主动与审计署资环司纵向沟通联系,掌握国家层面最新动态。同时,加强与其他兄弟省区的横向联系,学习借鉴经验成果,注意与被审计单位的沟通,形成共识。
三、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如何评”
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在审计评价方式上,采用总体评价,不进行责任认定,不代表不审计领导干部的责任履行情况。相反更要以领导干部责任履行情况为主线开展审计,深入查找资源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特别是要检查领导干部对资源环境问题的责任履行是否到位,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
(一)审计意见要有针对性,避免千人一面。审计意见反映的问题,要聚焦领导干部的主体责任,重点反映领导干部把方向、管大局、做决策、抓落实等方面的问题,要结合当地实际,提出的建议要有针对性和操作性,便于被审计单位采纳,引用的数据要有说服力,坚持用事实说话,有数据来源支撑。问题要与对方进行充分沟通。
(二)坚持审什么就评什么,不能以偏概全。坚持审计什么就评论什么,没有审计的内容和领域不发表意见。审计人员往往聚焦具体问题,缺乏宏观把握能力,导致在对领导干部进行评价时,容易出现“总体不足、具体有余”的情况,问题点和领导干部履职不够之间的联系难以支撑,审计缺乏成熟的和操作性强的评价指标体系。
(三)按照三个区分开来的原则,审慎界定责任。重点关注本地区资源环境实物量和质量变化情况,即目标完成情况(主要体现了约束性指标或目标责任完成情况)。重点关注本地区重大生态环境或自然资源毁损事件发生情况,即底线坚守情况,同时要关注所做重大决策和相关审批行为违法违规违纪情况,即遵守法治约束情况,审计人员要结合实际,严格按照“三个区分开来”的原则,审慎界定责任。
通过以上审计环节,领导干部任职期间自然资源资产是“多了还是少了”,生态环境是“好了还是坏了”,人民群众对当地经济发展是“满意还是不满意”就有了标准。结合审计结果,对领导干部依法履行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情况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出具的审计意见书更有针对性。当然,各地自然资源资产和生态环境状况千差万别,需要审计机关结合实际审计情况,根据被审计地区主体功能区定位、自然资源资产禀赋特点、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等进行准确评价,既不要评价过头,又要防范审计风险。(资环处 石生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