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工作安排,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我在审计署内部审计指导监督司交流锻炼。一年时间匆匆而过,在这一年里,审计署同志过硬的工作作风、扎实的业务能力、全面的知识结构等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充分认识到自己与他们的差距,在产生能力恐慌的同时,也给了自己追赶的动力。
一是站位高。平台决定思维。审计署开展工作,更侧重于站在推动全国审计工作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我所在的内部审计指导监督司,不仅仅要考虑如何履行好审计署内部审计工作职责,还要考虑如何指导和监督全国各级各单位内部审计部门如何高效开展内审工作。以我们开展的全国内部审计统计调查工作为例,立足于摸清全国内部审计机构及人员情况、项目开展情况、取得主要成果情况和内部审计成果运用情况等,组织全国各级单位内审部门按要求填报数据,不仅要充分考虑填报架构问题,以实现更加高效、准确的填报结果,还要对各级审计机关内审机构在填报工作中应当履行的职责进行明确,同时,还要对填报工作中可能出现的种种突发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做出充分的预案。
二是能力强。署里同志工作能力很强,给我的感觉是他们近乎全才,下点就能审计,回到机关就能写文章,办文办会就能做好协调沟通工作。关于这一点,刚到署里交流时间不长,就彻底刷新了我的认知。一名同志是业务骨干,是审计能手,承担了多个重大项目的主审工作,一次,分管署领导要参加一个会议,需要一个讲话稿,司领导将起草讲话稿的任务交给了这名同志,三天后,6000字的讲话稿就交到了署领导的手上,而且署领导只改了个别几个词句。这个例子在署里是普遍现象,不是个例。内审司举办了一次全国性内审培训班,由于司里人手比较少,全体同志根据分工承担不同的工作任务,从接送站到会场服务、从发通知到确定参训人员、从培训手册制作、座次安排到现场培训顺利进行等,每一个环节都衔接良好,步骤紧凑,体现了良好的沟通协调和会务组织能力。
三是作风实。作风实不实,体现在日常的点点滴滴中,体现在工作的每一个细节中。署里不提倡非必要性的加班,但早到和晚回似乎是大家的默契。署里8:30上班,但每天早上7:30左右,机关大楼的灯就能亮一半以上,这固然和为避开北京早高峰堵车有关,但从这一个细节中也可以看出署里干部不愿意因为堵车迟到,宁愿早起早到,这是良好作风的体现。署里同志工作不拖沓、不推诿,积极主动做好本职工作。有一次,一名同志外调,已经下午四点多了,处里同志说,快下班了,你就直接回家吧,你的电脑我们给你关了。但那名同志坚持回到单位把当天要做的工作做完。看起来似乎事情很琐碎,但大部分人都把琐碎的事干好的时候,这就是作风过硬的体现。
一年的交流锻炼,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让我充分认清了自己的短板弱项。下一步,我将对标侯凯审计长提出的“能查、能说、能写”三种能力及审计署领导干部的优良作风,担当作为、努力工作,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力争做一名合格的审计人。
一是加强党性修养,切实提高思想境界。思想境界决定了工作源动力,加强党性修养就解决了这一源动力的问题。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这三个问题不仅仅是理论层面的问题,更是对共产党员的灵魂叩问,是中国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与具体工作实践的充分结合、是思维深处的完全认同在行为举止中的自然展露。只有发自内心搞清楚这三个问题的答案,你对一切工作的认知才会更上一个台阶。因此,加强党性修养,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我不仅要在扎实“学”上下功夫,要更在“思”上下功夫。
二是强化学践结合,切实提高工作能力。学习与实践是获得知识的两种路径,两者相辅相成、相促相长。侯凯审计长提出研究型审计,就是要求审计人员要加强对法律法规、行业规定等的学习,审计人员只有知道这个行业国家是怎样规定的,具体是干什么的,怎么干的,才能对他们都合法性、合规性等去实施审计,才能够更加精准的提出存在的问题。同时,要将所学到的知识与审计实践结合起来,积极参加审计项目,在实践中充分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判断,用所学知识来积极指导实践,在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中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
三是坚持系统思维,切实提升思维水平。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审计作为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是孤立的,而审计本身也自成系统。因此,做好审计工作,不能只看着自己的分内工作,而是要将审计纳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纳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大局中、纳入审计事业发展的大局中去观照、去思考,思维理顺了,事情也就变得清晰明了。(教科文卫审计处 郭永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