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新闻
【保密常识】聚焦两会:重大会议保密工作“八项注意”
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于3月4日下午3时在人民大会堂开幕;
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开幕会于3月5日9时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
两会期间,重大会议活动涉及的事项重大、特殊,往往成为失泄密的高发期。为确保安全保密,各机关单位要坚持严字当头,落实落细保密措施,切实做到“八项注意”——
一、注意对服务保障人员的保密提醒
这些人员在涉密会议活动举办过程中,能够接触到会议活动方案、材料,以及参加人员姓名、职务等,会场服务员甚至还能在会议活动中进出会场或走动。他们一旦工作不认真细致,导致涉密内容外泄或涉密载体遗失;或利用工作之便擅自在会场记录、录音、拍摄,乃至故意窃取、留存会议材料,甚至被敌对分子收买、策反,都将严重威胁国家秘密安全。
因此,对于会议活动服务保障人员,必须做到保密教育、提醒和监管全覆盖,落实保密责任,降低泄密风险。按照“谁办会,谁负责”的原则,主办方要在会前对所有与会人员、工作人员和会场服务人员进行保密教育培训,提出具体保密要求,签订保密协议,明确保密责任,共同织密防护网。会议期间,要定期或不定期进行场内巡检。
休会期间也需提高警惕,严格监督管理涉密文件资料和与会人员。会后,要发扬连续作战的作风,对会议场所进行“地毯式”彻底检查,进一步清查,消除失泄密风险。同时,涉密会议要制定保密方案,确保有章可循。保密方案应明确涉密会议保密工作的组织领导,特别是责任人、职责及监督措施;明确涉密会议保密管理的重点,即涉密文件资料管理、环境设备安全、人员教育培训等内容;明确涉密会议各阶段的保密要求和发生失泄密事件的应急处理措施。
二、注意对材料起草人员的保密提醒
涉密会议活动的材料起草,非常容易形成保密“真空”。起草人一旦麻痹松懈、执行保密措施不严,就很可能打开失泄密的大门,甚至出现会议活动尚未举办而有关内容(如领导讲话稿)已不胫而走的极端被动局面。
对此,在会议活动材料起草环节,应督促起草人使用涉密计算机,并根据会议活动涉密程度和材料内容同步做好定密,杜绝未标密过程稿失泄密,同时严管相关存储介质和传递渠道(如微信、电子邮箱等)。
三、注意提防无关人员的打探、采访
涉密会议活动人员的管理依然是最容易出现问题的薄弱环节之一。比如,2018年1月,某自治州无业人员蒋某以找工作为名进入某宾馆,误入该州委全会会议现场,并趁机窃取2份机密级会议文件。此后至2019年8月期间,蒋某冒充该州委、州政府工作人员,多次进入州委、州政府机关驻地会议室等场所,秘密窃取党政机关文件资料300余份和涉密U盘1个(存有机密级文件5份,秘密级文件1份)。虽然最终蒋某被判刑,但损失无法弥补。
对此,机关单位应深刻吸取教训,在组织重大涉密会议活动时,要认真做好全过程、各环节参与人员的审查工作,教育提醒全体人员警惕无关人员的打探、采访,避免“身边”泄密。
四、注意手机、智能手表及手环等智能穿戴设备的使用
涉密会议一般应在单位内部召开。若确需在外召开的,应选择安全可靠的场所。在使用会场前应对会场各部位进行窃听、窃照设备和可疑信号排查,断开会场内部所有无线设备电源,移走连接互联网设备、无线话筒等。手机、智能手表及手环严禁带入涉密会场,是最基本的保密纪律要求。
但在涉密会议活动过程中,总有少数参会人员或工作人员违规携带手机、智能手表及手环等智能穿戴设备入场,更有极少数人做文字记录或想尽办法录音、录像、拍照后要么立即向场外发送,要么会后再行加工外传,导致涉密内容“跑风漏气”。
为此,在会场外配备手机屏蔽柜,并在明显位置放置提醒标识,引导存放手机。会场内设置电子屏、提示牌等提示禁止带入无线设备等,并循环播放保密提醒强调保密纪律。还可在会场内放置信号干扰设备,对无线设备进行信号屏蔽。对于必须在会议期间使用的相机、录音笔、笔记本电脑等设备,主办方须进行严格检查,并登记备案、粘贴标识。会议活动主办单位应在会场外配备手机屏蔽柜、手机信号和无线局域网干扰器等设备;禁止参会人员及工作人员携带手机、智能手表等入场,并通过电子屏、提示牌等方式设置明显的禁止带入提示;安排工作人员在会场巡查纠正等。
五、注意微信等社交媒体的使用
微信等社交媒体是会议期间发生泄密的主要途径,应作为重点加以防范。主办单位应在会议活动期间抓住重点环节,对相关部门、人员及时进行针对性的保密提醒,加强会议活动期间的保密监管,防止参加人员通过微信等社交媒体发布、传输会议活动相关的桌签、文件资料、会场座位、主席台照片等材料或信息。
为确保万无一失,主办方应事先对不能公开报道的涉密内容做出明确规定,统一对外宣传口径;对拟公开报道的稿件、图片、音视频等要明确审查责任部门,规范信息公开保密审查程序。此外,会前加强对与会记者的保密教育提醒,明确提出会议新闻报道的保密要求并告知泄密责任,使与会记者言有所戒、行有所止。
六、注意会议活动文件资料保管
涉密会议活动使用或形成的涉密文件资料和有关涉密载体在管理上容易出现问题。举办单位要严把涉密文件资料制作的“定密关”,要求参加人员领取涉密文件资料和其他涉密载体做好登记,不擅自记录、拍照、复印或摘抄;
注明“会后收回”的,务必于会前或发文时向与会人员强调会后交回主办方;
带回单位的,督促与会人员到达单位后立即交至保密室或存放至保密柜。会议活动结束后,马上安排工作人员清理现场,以防涉密资料遗落。
七、注意会议活动文件的传达学习
涉密会议活动主办单位应当明确规定涉密文件的传达、阅读范围;与会单位应当按照要求传达会议活动内容,不得擅自扩大知悉范围。
八、注意会议活动住所的自查、清理
重要会议休会期间以及撤离前应当对住地进行全面检查,防止相关涉密文件、资料遗留、散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