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关动态
遥感监测大数据 助力生态修复审计提质增效
近期,自治区审计厅在对黄河流域六盘山生态功能区(宁夏段)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审计项目中,积极探索大数据审计技术手段与方法,加强与相关部门技术合作,通过整合利用遥感监测数据,实现对林草生态修复、小流域综合治理以及土地综合整治等生态修复领域全过程的精准监控与深度剖析,有效提升了审计工作效率。
明确审计思路,挖掘数据资源。与其他行业审计不同,生态修复审计在查阅项目资料、进行数据分析、核实疑点和确定问题过程中,不能仅停留在对项目资料和数据的分析上,需要通过图片或影像资料直观看到修复前生态区域状况和修复后效果,以此判断生态修复工程内容的真实性与完整性。对此,审计组多方查阅收集和借助不同部门专业矢量数据和遥感监测影像数据等,为数据分析做好充足准备。
创建分析模型,还原修复过程。审计人员充分借助遥感监测地理信息系统,搭建遥感监测大数据审计模型,通过影像分析,直观展现区域内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变化趋势。运用无人机航拍技术作为审计人员延伸的“眼睛”,对部分地形复杂、人工难以实地踏勘的生态治理区域进行低空、近距离、多角度拍摄,快速获取高清晰度的现场影像资料。
锁定审计重点,提升审计质效。通过卫星遥感宏观监测与无人机航拍微观核查有机结合,构建“空天地一体化”审计方式,审计人员精准掌握生态修复工程实施的时间、内容、影响范围等关键信息,形成疑点分析表,精准核查问题,对必要区域进行小范围现场核查,形成完整证据链,达到快速有效核准审计疑点的目的,进一步提升审计效率,为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提供了有力的监督保障。(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审计处 李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