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关动态
科学规范开展审计为基层减负赋能
自治区审计厅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关于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工作要求,立足审计监督职能,创新构建“三新”工作模式,科学规范开展审计,为基层减负赋能。
一是坚持守正创新,树立统筹协同“新理念”。坚持全区审计工作“一盘棋”,在编排审计项目计划时统筹法定项目、审计署统一组织项目和自治区党委、政府交办事项,加强与人大、纪检监察、巡视巡察、组织人事等监督衔接,统筹三级审计机关年度项目,强化不同类型项目融合衔接,避免对同一地区、单位、事项多头监督。统筹现场实施,避免重复监督。针对可能存在交叉审计的情形,实行“指定负责制”,对同一被审计单位或市县涉及多个审计事项的,指定一个审计组,一次进点、一批实施,同一审计事项只审一次、同一类型资料只要一次,避免“多头审计”造成被审计单位重复提供资料、数据。2025年,统筹安排不同类型的审计项目共17个,非必要不延伸到基层单位,从源头上避免重复审计、多头审计。
二是坚持问题导向,探索保障发展“新路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重点核查忽视群众诉求、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如,在某区开展移民致富提升行动审计,揭示了葡萄种植土地闲置、拖欠农户种植补贴等问题,督促相关单位整改,促进惠民政策落实落地;聚焦基层反映强烈的形式主义问题,重点关注相关政策执行效果。如,在某市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暨优化营商环境审计中,揭示了“双随机、一公开”综合监管平台数据不互通、抽检信息不共享,导致重复执法打扰企业等问题。通过推动整改,促进相关单位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减轻企业负担。
三是坚持科技强审,用好数据创新“新手段”。推广“总体分析﹢发现疑点+分散核查+系统研究”的大数据审计模式,加大分析力度,精准锁定问题线索,压减现场审计时间。如,在自治区本级预算执行审计中,通过大数据筛查,减少现场审计单位28家,缩短现场审计时间14天。与公安厅、统计局等部门建立数据使用贯通长效机制,在黄河流域六盘山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项目审计中,获取财务、自然资源等数据,5个县(区)20个部门由此减少资料报送100余份。探索无人机、ArcGIS、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搭建29类审计应用场景,提升疑点筛查精准性,既减少审计人员现场核查时间,又降低审计对象陪同频次。(办公室 于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