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栏专题 > 乡村振兴 > 工作动态 > 正文

工作动态

项目办到了心坎上

稿件来源:宁夏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 2025-02-06 | 打印 |

“我们一直渴望村里的土地冬天能长出绿色,现在终于实现了,这个乡村振兴项目办到了老百姓心坎上。”近日,石嘴山市惠农区燕子墩乡海燕村党支部书记马守芳说。

海燕村是2017年新建的移民村,村民来自海原县的8个乡镇。“当时移民有4959人,人均一亩盐碱地,只能种玉米,收入主要靠外出打工。”为了解决就近务工问题,村上先后办起了纺织厂和尼龙袋厂。“大部分村民只有耕种技术,没有其他技能。”从海原县九彩乡搬迁来的杨生梅就是其中一例。她在村里的纺织厂和尼龙袋厂打工。“纺织厂是做袜子的,尼龙袋厂就是编织塑料袋,总觉得不踏实,因为企业租的村上的厂房,效益时好时坏,如果订单少了,我们就失业了。”杨生梅说。设施温棚建起来后,杨生梅立即“跳槽”种辣椒。

2023年,预算投资1.4亿元的千亩设施农业开发项目落户海燕村,计划建设241栋温棚。2024年5月,第一期49栋温棚全部建成,第二期44栋温棚也即将完工。该项目不同之处在于,由政府和企业联合投资,前期由企业负责运营,手把手教会村民种植和销售,3至5年后将园区整体移交给海燕村。

“我们都没有种过大棚辣椒,现在已经熟悉了,水肥一体化、滴灌,开动按钮就行。卷帘也不用我动手,机器干就行了。”杨生梅笑着给记者做示范。“真的一点都不难。难的地方就是辣椒生病,需要农技人员来配药。”杨生梅的副手马燕一直在大棚里巡视,不时伸手把旁逸斜出的枝条缠在直通棚顶的塑料带上,帮助辣椒往上生长。“非常划算,照顾了家里,活也熟悉,踏实得很。”马燕说。

“每个温棚占地1.4亩,每茬能产8000公斤左右,现在的出棚价是每公斤6.4元,保守估计每棚能卖3.5万元以上。”马守芳掰着指头算账。此外,在49个温棚里上班的只有两名技术人员,其他的全是海燕村村民,固定工有25人,每月能赚4500元,临时工每天120元,全年能解决500人次以上。“3期全部建成,能解决1000多个劳动力,想起来就激动。”马守芳说。(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闵良)

>>><<<

主办单位:宁夏回族自治区审计厅   地址:宁夏银川市新华西路392号(邮编:750001)    网站电话:0951-5026866
E-mail: zzqsjtbgs@nx.gov.cn     网站支持IPv6访问
网站标识码:6400000050 宁ICP备12000364号-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753号

主办单位:宁夏回族自治区审计厅   地址:宁夏银川市新华西路392号(邮编:750001)    网站电话:0951-5026866
E-mail: zzqsjtbgs@nx.gov.cn     网站支持IPv6访问
网站标识码:6400000050 宁ICP备12000364号-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753号